1. Inhalt
  2. Navigation
  3. Weitere Inhalte
  4. Metanavigation
  5. Suche
  6. Choose from 30 Languages
  • 德国文化界最重要奖项

    廖亦武获颁德国书业和平奖

    德国文化界最重要奖项

    2012年德国书业和平奖、也是德国文化界对促进和平做出贡献的、为文化科学社会有突出影响的人物的最高肯定。今年的这一奖项授予了中国作家、现流亡德国的廖亦武。

  • 总统出席祝贺

    廖亦武获颁德国书业和平奖

    总统出席祝贺

    包括德国联邦总统高克在内的德国政界高层和文化界名流出席了2012德国书业和平奖颁奖仪式。高克出身前民德,是著名的公民权活动家,也对独裁政权下的种种黑暗以及自由民主的重要性有深切体会。争取自由,反独裁压迫也是廖亦武作品的主题。

  • 有时候理解无需言语

    廖亦武获颁德国书业和平奖

    有时候理解无需言语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德裔罗马尼亚小说家和诗人赫塔·米勒与廖亦武私交甚密。两人都有过作品受政治审查被禁止出版等经历,都以反独裁、求自由为作品主题。廖亦武去年逃离四川流亡德国定居柏林后,与赫塔·米勒结识并多次共同出席文学活动,两人成了友人。赫塔·米勒向廖亦武祝贺得奖时激动地留下泪水。

  • “真正意义上的人民作家”

    廖亦武获颁德国书业和平奖

    “真正意义上的人民作家”

    10月14日在法兰克福保罗教堂举行的颁奖典礼上,德国图书业协会主席洪内菲尔德(图左,Gottfried Honnefelder)说。毫无畏惧、语言充满力量,廖亦武为受压迫、遭痛苦的民众发声,他是真正意义上的人民作家。洪内菲尔德说,将这一奖项颁发给廖亦武,是因为他"在书和诗作中为中国社会边缘的人们立下一座不可动摇的文学纪念碑"。

  • 以笔为枪

    廖亦武获颁德国书业和平奖

    以笔为枪

    廖亦武于1958年8月4日出生于四川北部县城盐亭,少年失学并沦为流浪儿,成年后相继做过厨工、卡车司机。后因以“天安门事件”为题材的诗歌等文学作品入狱。点击"更多+",了解廖亦武的人生和创作经历。

  • 服刑期间多次自杀 九死一生

    廖亦武获颁德国书业和平奖

    服刑期间多次自杀 九死一生

    1989年6月3日下午,廖亦武写下《大屠杀》这首诗,在诗行里预测当局会对天安门的示威者进行大清洗。6月4日凌晨,天安门清场进行之际,廖亦武朗读了这首诗并与加拿大汉学家戴迈河一起录成录音带。1990年,廖亦武和多名其他传播《大屠杀》的作家被捕,他本人以“反革命宣传煽动”罪被判4年有期徒刑,辗转在4个监狱服刑。在服刑期间,亦武面临折磨绝望自杀未遂。在狱中,他坚持秘密写作。图为廖亦武在狱中的一份手稿。

  • 音乐与文学的结合

    廖亦武获颁德国书业和平奖

    音乐与文学的结合

    廖亦武在狱中服刑期间自学了箫、钵等民乐乐器,在诗歌朗诵会等活动上,廖亦武也以诗配乐的方式表达作品。图为廖亦武与德国汉堡作家和音乐家沃尔夫·比尔曼(Wolf Biermann)同台献艺。

  • 声援刘晓波

    廖亦武获颁德国书业和平奖

    声援刘晓波

    廖亦武自以为了言论自由付出过巨大代价,也特别感激自己现在能够自由地生活。图为廖亦武参加今年3月在柏林举办的呼吁释放刘晓波作品朗诵会。

  • 知名度大增

    廖亦武获颁德国书业和平奖

    知名度大增

    廖亦武的作品已被译成英文、德文等发表,在德国继《中国底层访谈录》后,还相继出版了《为了一首歌和一百首歌》以及在一些文学刊物上发表作品,新书《子弹鸦片》德文版在今年的法兰克福书展上正式面世。

  • 德国之声电视专访

    廖亦武获颁德国书业和平奖

    德国之声电视专访

    在2012德国书业和平奖颁奖典礼前夕,德国之声电视台对廖亦武进行了专访。点击"更多+",收看下载德文视频。

更多内容

  • 回家看看

    犹太难民在上海

    回家看看

    索尼亚·姆博格(Sonja Mühlberger)是逃亡中国的犹太难民的后代。1939年她在上海出生。而今重返故里,上海的变化令她惊讶。

  • 虹口印记

    犹太难民在上海

    虹口印记

    索尼亚还是能看到丝丝当年的痕迹。人们还是可以找到一些典型的有着座座两层小洋房的弄堂。当时绝大多数上海人都住在各种各样的弄堂里面。犹太难民住在上海市东北部的贫民区,与中国人混居为邻。

  • 犹太区

    犹太难民在上海

    犹太区

    在这方面偶尔还可以看到犹太难民居住过的痕迹。索尼亚偶然在一个大门上面发现了犹太教和犹太文化的标志——大卫之星

  • 唯一的机会

    犹太难民在上海

    唯一的机会

    索尼亚的父母在最后的千钧一发之际,逃出了纳粹的魔掌。她的父亲赫尔曼·克里普斯(Hermann Krips)当时已经被驱逐到达豪集中营。他在集中营给妻子伊尔泽(Ilse)寄出了一份信。她知道,她只有一个办法把丈夫救出集中营——她必须拿到出境许可证。

  • 驶向新生

    犹太难民在上海

    驶向新生

    伊尔泽办好了出境许可证,赫尔曼获得了释放。1939年三月,两人在日内瓦登上驶向上海的安卡马罗诺爵号邮船(Conte Biancamano)。当时伊尔泽已经怀有身孕。

  • 克里普斯家的小孩

    犹太难民在上海

    克里普斯家的小孩

    到达上海不久之后,1939年10月26日,索尼亚出生了。她是第一批在上海出生的犹太难民后代。因为当时的种族法律中,犹太儿童不允许使用索尼亚这个名字,所以德国领事馆拒绝给孩子做出生登记。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上海有关部门在索尼亚的出生证明上写上“克里普斯家小孩”的字样。

  • 儿时旧照

    犹太难民在上海

    儿时旧照

    在上海北部虹口贫民区的一个小房间,克里普斯家开始了新的生活。大部分犹太难民都聚居在这里。离开德国时,他们每个人拿的行李不能超过一件。

  • 沦海桑田 世事变迁

    犹太难民在上海

    沦海桑田 世事变迁

    以前这里是上海郊区,是中国穷人、犹太难民、俄罗斯流亡者们居住的地方。在建设热潮中,这个犹太区的大部分已被拆除。

  • 寻找故居

    犹太难民在上海

    寻找故居

    桑佳随身带着老照片,照片上可以看到他们一家以前住过的房子。当地人告诉索尼亚,这栋房子也被拆除了。不过一些邻居还记得这幢楼房的模样。

  • 旧貌换新颜

    犹太难民在上海

    旧貌换新颜

    索尼亚现在所在的位置就是她曾经居住过的地方。小的时候,索尼亚会透过家里的窗户看到对面的卷烟厂。现在老房子的旧址变成了中国烟草公司专卖局虹口分局,街道加宽了,道路两侧也建了绿色林带。

  • 唯一的纪念

    犹太难民在上海

    唯一的纪念

    唯一没有变的只有这个红色的消防栓,它幸运的躲过了次次重建。索尼亚对这个消防栓印象深刻,因为通过窗户,她可以看到人力车夫在这里取水解渴。

  • 一道流动的风景

    犹太难民在上海

    一道流动的风景

    虽然索尼亚不记得是否曾经坐过人力黄包车,不过,就像乞丐或者是小商贩一样,人力车也是上海街道的一道风景。

  • 世界之窗

    犹太难民在上海

    世界之窗

    尽管生活拮据,不过索尼亚认为自己的童年十分美好。她说这段时光开阔了她的视野,也锻炼了她“不怕热”的耐高温能力。

  • 犹太博物馆

    犹太难民在上海

    犹太博物馆

    上海市已经渐渐意识到犹太流亡者在历史上的重要性。五年前,政府出资彻底翻新了前犹太教堂区,现在这里是一座博物馆。

  •  在上海出生

    犹太难民在上海

    在上海出生

    作为一段历史的见证人,索尼亚的名字也出现在犹太博物馆里。展览中介绍她的解说牌上的标题是“在上海出生”。


    作者: Mathias Bölinger/文木 | 责编: 雨涵

订阅德国之声新闻

有关中国与世界当天最新消息全面客观的报道,于每周一到周五发送到您的电子信箱 – 有网络版和全文版。通过点击链接进入德国之声网页阅读或是直接在电子邮件里阅读报道全文。